您的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在职教师
在职教师

蒙古语言文学系

来源:蒙古语言文学系      [日期:2022-03-01]     作者:斯琴吐

89A6C

包海青



一、基本情况

       包海青,男,博士、教授,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教师。

1997年9月-2001年7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7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2007年7月,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5年9月-2016年9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日本千葉大学访问学者。

        自2007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2007年晋升为讲师,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2012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12月担任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科研秘书;2011年5月担任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学术副院长、教授委员会委员兼内蒙古科技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2021年7月起,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元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内蒙古民间文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包头市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促进会理事等。

荣获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

二、教育教学

       教学方面,主讲课程有“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专题研究”、 “成吉思汗概说”、 “大学蒙古语文”以及硕士研究生基础课“中国民族史”、“蒙元史专题”、“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教学效果良好,高质量完成了相关教学任务。

代表性成果

1.主持并完成校级2010年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我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课程设置研究”(JY2010072)。

2. 主持并完成校级2014年度教学改革课题“民族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Y2014093)。

业绩与贡献

1.围绕国家战略,发挥地方优势,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注重树立政治信念,注重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出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各民族学生,其中指导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

2.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多次获得校级和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奖,为学科发展付出了努力。

三、科学研究

       围绕蒙古族民间文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研究,主持完成各类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厅校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30来篇。荣获各类荣誉称号和奖励5项,其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次、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奖1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2项等。

代表性成果

1.《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1CZW081,2011年。

2.《蒙古族叙事民歌口述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8XZW039,2018年。

3.《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族源传说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8JC751022,2008年。

4.《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NJSY07106,2007年。

5.《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蒙古族民歌的生成与嬗变研究》,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2017NDB100,2017年。

6.《草原文化中的天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论文,获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奖,2009年。

7.《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探讨’》论文,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2010年。

8.学术论文《蒙古族天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蒙古族族源传说起源探讨》(系列论文)被评为包头市首届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14年1月。

9.《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专著)被评为包头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021年11月。

10. 专著《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9年10月。

业绩与贡献

1.民歌及母题学研究:代表性成果为《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05)一文中,首次提出蒙古族叙事民歌中“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传承的学术观念,并指出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反复出现的“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这一母题是蒙汉民族风水信仰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地母信仰与汉、藏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神奇诞生母题,是在具有史诗传统的科尔沁地区特殊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象征。本成果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2.传说与类型学研究:《天命论思想与蒙古族族源传说》(《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02),把蒙古族民间传说分为天命所生型、感光型、兽祖型、灵禽始祖型、树始祖型等五种类型,并把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深入讨论了蒙古族族源传说的起源,并指出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从蒙古族族源传说的本质特征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该系列论文获得了包头市首届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

3.民间文学前沿问题研究:代表性成果为《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研究》(专著)。本书通过六个代表性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了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中的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在其内在条件和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完成。近现代蒙古族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和蒙汉民族语言文化的全方位接触和渗透,使蒙古族叙事民歌进入其发展的最活跃时刻和黄金时期。蒙古族叙事民歌是在多种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碰撞与交流、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汇、多方力量的竞争与凝聚、多条道路的开辟与选择之中,曲折发展,走向繁荣的。蒙古族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影响,并不是那种单向输入或单向影响的关系,而是蒙汉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笔者通过对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的音乐特征进行细致、独到的“微观分析”的个案研究,力图在音乐作品的细部探讨和文化释义的基础上建构了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传承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