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在职教师
在职教师

蒙古语言文学系

来源:蒙古语言文学系      [日期:2022-03-01]     作者:斯琴吐

娜 仁 高 娃



一、基本情况

        娜仁高娃,女,文学博士、副教授。

1991年9月-1995年7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5年12月,在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自1998年起,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2000年晋升为讲师,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蒙古文论等。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理论,美学,蒙古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和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教育教学

        一直以来在教学一线工作,践行以德立身教学理念,承担本科生《文学理论》,《美学》,《蒙古文论》,《汉族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多门课程,参与出版教材1部,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重树立政治信念,注重传授专业技能,运用“三个并重”、“九步骤课堂教学”等新理念、新办法,为本科专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代表性成果: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解读》(教材/副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民族高校文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研究》,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年。

   3.《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政因素与课堂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2020年。

三、科学研究

       围绕本专业开展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内蒙古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理论评论)“索龙嘎”奖1次。以文学理论和当代美学思想对蒙古族传统文学进行审美审视和文化学解读为主要研究方向。《从<蒙古秘史>开篇描述探蒙古族氏族社会制度》、《<蒙古秘史>中的集体社会意识》、《蒙古族上古文学中的神话思维特征》、《14-17世纪蒙古族史传体散文、诗中的追忆审美意识》、《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等论文都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学解读作品。

代表性成果:

   1.《蒙古族古代文学审美意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0XJC751004 ,2010年。

   2.《蒙古族文学审美意识传承》,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批准号10E056,2010年。

   3.《审美活动》(论文)《蒙古语言文学》2003年2期。

   4.《审美价值》(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

   5.《论蒙古文论中审美范畴妙的特点》(论文)《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4期。

   6.《诗镜论对蒙古族诗论的影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汉) 2003年3期。曾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杂志》2003年6期。

   7.《14-17世纪蒙古族若干史传体散文、诗中的追忆审美意识》(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6期。

核心观点:在14-17世纪蒙古史传体文学中出现了追寻民族精神家园的独特审美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史诗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独特审美结构。

   8.《蒙古秘史中的集体社会意识》(论文)《巴雅尔教授纪念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

   9.《关于蒙古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思考(论文)《语文学刊》2013年8期。

   10.《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论文)《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4期。

核心观点:蒙古英雄史诗的审美评价大多分为感知为尺度的审美评价,意象为尺度的审美评价和以审美理想为指引的审美评价。这些思维特征促进了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和确证了形象思维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11.《从<蒙古秘史>开篇探蒙古族氏族社会制度》(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4期。

核心观点:本论文对8-13世纪蒙古高原早期氏族社会制度进行追溯性研究,分析蒙古早期氏族社会制度,如氏族的诞生,氏族的繁衍,氏族祭祀,族外婚,财产继承制和氏族选举,氏族联盟等,总结出蒙古族早期氏族社会制度的若干特点。

   12.《<诗镜论>与愉悦诗论》(论文)《中国蒙古学》2016年3期。

   13.《蒙古族上古文学中的神话思维特征》(论文)《蒙古学研究》2016年2期。

   14.《<蒙古秘史>序的历史学阐释特点》(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核心观点:《蒙古秘史》的叙述视野有其历史的立场和思想倾向性。它是一部历史意识和文学情感完美结合的作品,这些特征造就了它独特叙述氛围。

   15.文学评论《大漠上的一座丰碑》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文学创作(理论评论)“索龙嘎”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